2015年6月,江西婺源梅林村80多歲的汪奶奶通過農村遠程自助柜員機,在村里領取養老金。卓忠偉 方永忠攝影報道(人民視覺)
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貧困戶周愛蓮在采摘有機臍橙。徐仲庭攝(新華社發)
江蘇省洪澤縣的楊斌夫婦和兩個孩子在一起。去年,楊斌夫婦受益于“單獨二孩”政策,迎來二女兒的出生。新華社發
12月8日,合肥市一環內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合肥鐵路南站棚戶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回遷安置,1600余戶搬遷居民將喜遷新居。解琛攝(人民視覺)
8月7日,乘務員在南航CZ3120航班上服務。今年初,國內民航放開相鄰省份間的短途航線旅客票價,并對繼續實行政府指導價的航線票價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北京市民李艷艷通過滴滴出行APP乘坐張星一的順風車。資料圖片
收入增長
百姓分享發展成果
【鏡頭】
“老爸老媽的養老金都漲了,我的工資也漲了不少,‘收入跑贏GDP’不是傳說。”北京職員袁博正在策劃春節的出境游。
袁博的父母都是內蒙古退休職工。這幾年,養老金連續上調,兩人月收入合起來已超過6000元。錢包漸鼓、身體硬朗,老兩口愛上了旅游。東方明珠、西子湖畔、天涯海角,一張張留影記錄下他們的笑容。眼下,他們正期待著平生頭一回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
GDP增速放緩,居民收入增長沒有放緩。今年前三季度,7.7%的居民收入增速,不僅數倍于CPI漲幅,也高于同期的財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
“居民收入跑贏CPI不難,能否跑贏GDP、跑贏財政收入才是人們一直以來關注的。新常態下,GDP減速、收入提速,這是一個好勢頭。”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就業穩中向好,帶動收入增加。今年以來,就業穩定、勞動力市場崗位略多于求職者的狀況延續,促使企業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招聘合適的員工,帶來工資水平的穩定上升。前三季度,外出務工人員月均收入突破3000元。創新創業進入黃金時代,前三季度平均每8分鐘就有一家企業誕生,引領就業和收入“節節高”。
改革持續推進,低收入者增收力度加大。收入分配改革“提低、擴中、調高”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落實。
截至9月底,全國有21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13.3%。養老待遇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國近8000萬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一”連調,調整后的月人均養老金水平達到2200多元。全國1.46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在2015年首次上調,從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多數省份在全國標準之上增加了基礎養老金,提高后的月人均養老金水平超過100元。
錢袋子鼓了,花錢更有底氣,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精彩。(記者 白天亮)
精準扶貧
瞄準窮根精準滴灌
【鏡頭】
“住進了移民新村,這窮日子算是過到頭了。” 坐在裝修一新的客廳里,江西于都縣羅坳鎮貧困農民陳佛生笑著說道。
老陳原來住在山上的古嶂舊村,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2015年春節前,96戶古嶂村民喜遷大橋移民新村。陳佛生的兒子在新房里成了親,老陳家雙喜臨門??h里在移民新居屋頂整村推進發展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每年能給老陳家帶來5000多元收益。兒子和兒媳接受培訓后順利地在縣城的電子廠找到了工作,小夫妻一月能掙5000元。
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貧困縣全部要脫貧摘帽。今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簽訂責任狀。
一系列創新機制相繼出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添動力增效率。中組部、扶貧辦印發意見,明確貧困縣主要考核扶貧工作。為引導貧困地區凝心聚力主抓扶貧,貧困縣約束機制明令禁止“窮縣富衙”“戴帽炫富”等行為。貧困退出機制也做出頂層設計:設定時間表,留出緩沖期,逐戶銷號,脫貧到人,嚴格評估……
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和科學方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我國貧困山鄉播種扎根。目前全國共識別確定12.8萬個貧困村,8900萬貧困人口完成建檔立卡,扶貧開發迎來精準管理的“大數據時代”。
為力爭精準識別,各地陽光操作,組織各級督查,開展“回頭看”,擠出“水分”。找準貧困戶后,每個村派駐工作隊,每個貧困戶落實幫扶責任人,精準扶貧的“管道”基本鋪設完畢。
目標找準,管道暢通,各地因人因地采取多渠道多樣化脫貧舉措,實施了一系列精準扶貧工程,更多“扶貧活水”瞄準窮根精準滴灌。2015年全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目標實現在望。(記者 顧仲陽)
全面兩孩
改善人口社會結構
【鏡頭】
聽說放開全面兩孩,廣州的周女士樂壞了。周女士兒子已經6歲,她特別想再要一個孩子,讓孩子有個伴。但是她又很擔心,自己34歲了,屬于高齡產婦,懷孕、產檢會不會很麻煩?能不能優生優育?孩子生出來后,還要不要再請一個保姆,到那時保姆好不好找,貴不貴?全面兩孩的產假能不能長點?像周女士一樣,不少家庭正在期待著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實施。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兩孩政策。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提出“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決定將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調整生育政策的背后,是我國人口發展出現的轉折性變化:人口總量增長勢頭減弱,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家庭規??s小,養老撫幼、互助互濟等傳統功能弱化。“全面兩孩政策是在科學研判人口發展態勢、總結單獨兩孩政策實踐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說。
經測算,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新增可生育兩孩的目標人群約9000萬。預計政策實施后,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后兩年左右,2029年達到峰值14.5億人。
生育政策調整將給人口和社會結構帶來變化:到2050年,可增加3000多萬勞動力,勞動力年齡結構有所改善;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與不調整政策相比降低2個百分點。
長期來看,政策調整將降低人口撫養比,使經濟潛在增長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由于新出生人口主要在城市,人們生男生女觀念較淡,有利于降低性別比,維持家庭養老等功能。
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婦幼保健、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務壓力增大。國家衛計委透露,將加大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力度,切實解決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和服務能力短缺問題,合理配置托兒所、幼兒園及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滿足新增人口需求。(記者 李紅梅)
棚改危改
城里鄉下安居夢圓
【鏡頭】
“終于等來了棚改。有了貨幣補貼,還可以挑自己喜歡的商品房,太滿意了!”77歲的長沙居民張范培,從開福寺路的老房搬進了88平方米的富湘園商品房,“買了這套二手房還剩下13萬元,做點小裝修,添置家具家電,都不用愁。”
2015年,包括棚改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推進力度繼續加大。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計劃新開工740萬套(其中各類棚改58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截至11月底,開工量與建成量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住房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一些存量商品房也通過貨幣安置的方式轉化為保障性安居工程體系內的安置房。
“貨幣化安置既有利于減輕樓市庫存壓力,也可以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居住需求,避免住職分離的不便,還可以讓居民享受更好的物業服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開始,各地住房部門根據當地特點,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推動棚改貨幣化安置工作:一是政府搭建平臺,居民與開發企業直接對接選房;二是政府從開發商那里購買合適的商品房作為安置住房;三是老百姓拿到錢自主選擇。據介紹,明年棚改中貨幣化安置的比例還將提高。
城里的住房困難問題在逐步解決,農村的危房改造也在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民生工程。自2008年中央支持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以來,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累計下達補助資金1192億元,使1565萬貧困農戶告別危房,住上安全房。今年,中央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預算安排315億元以上,比上年增加85億元,支持擴大100萬戶改造規模。(記者 陸婭楠)
價格改革
更好發揮市場作用
【鏡頭】
喜歡用一部手機搞定所有事的“90”后消費者景小姐最有感觸的就是電信資費領域的價格改革了。“4G套餐真的越來越便宜了,以前2G流量的4G套餐每月要100多元,后來一路降到了70元,最近我發現馬上就會有50元/2G的新套餐推出了。”
2015年,價格改革全面提速,老百姓實實在在從中受益。
3月,被譽為“啃硬骨頭”的電價改革拉開帷幕,圍繞“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改革總思路,相關的配套文件逐步亮相。輸配電價改革試點也從深圳啟動,擴大至蒙西、安徽、湖北、寧夏、云南、貴州。改革后,深圳輸配電價每千瓦時較上年下降1.23分,傳導至銷售電價端,商業電價平均降價幅度為每千瓦時8.43分。截至12月份,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已在除西藏、新疆之外的省份建立,階梯水價制度已在除青海、西藏外的省份建立。
醫藥價格改革牽動人心。今年6月,國家取消了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絕大部分藥品的政府定價,藥品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放開了,雖然出現部分低價藥價格較大幅度上漲,但一些過去不好買的低價藥更容易買到,部分從前價格較高的藥品降價,藥品價格總體平穩。
價格改革的“頂層設計”最受關注?!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在今年10月出臺,對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停車收費改革、政府購買服務改革等與百姓生活相關領域的價格改革給出指導意見,并提出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表示,“減少政府定價,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公用事業等價格改革的穩妥推進,體現了對民生的保障。”(記者 李心萍)
分享經濟
整合資源便利生活
【鏡頭】
“自從今年用慣了順風車,我很少再坐地鐵、出租了。”家住北京通州、在國貿上班的“白領”徐偉向記者談起不同出行方式的優劣:地鐵人太多,有時上車西裝筆挺,下車就皺皺巴巴了;打車又太貴,平時六七十元,遇上高峰得上百;順風車一般是一口價,20—25元,堵車也不加價,舒適又不貴。
半年“拼車”下來,徐偉結識了不少小區附近的順風車主,“猴年春節,我還會用滴滴的‘跨城拼車’,坐順風車回老家過年!”
“12月10日北京發布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后,3小時內順風車訂單比前一天增加了93.5%。”滴滴出行首席發展官李建華說。今年6月1日上線后,滴滴順風車已覆蓋338個城市,550萬注冊車主、840萬乘客加入其中,日訂單峰值223萬單。
順風車發展如此迅猛,正因它能“多方共贏”:既能降低消費者用車成本,又能讓私家車主賺些零花錢,還能節約道路資源、降低污染排放。
交通出行、房屋租賃、家政服務……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分享經濟正滲入更多領域,呈快速發展態勢:小豬短租、螞蟻短租等短租房平臺充分挖掘了閑置房源的潛力,為出游者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公寓民宿,不少房東房客還成了朋友;回家吃飯、愛大廚等廚師上門服務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私人訂制”的大餐,鄰里之間也可共享可口飯菜。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在論述“堅持創新發展”中提出要發展分享經濟。
分享經濟,魅力為何如此巨大?“它將零散的社會資源通過互聯網集中,盤活了存量資源,提高了利用率;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讓供求雙方擁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質量。”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如是評價。
今年“世界廁所日”當日,滴滴出行推出一項新功能——“幫司機找廁所”公益服務,商店銀行餐館可自愿加入平臺提供服務,司機則可隨時查看附近廁所。哈,多么富有想象力!分享經濟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才剛開始!(記者 劉志強)
【關閉】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