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鐫刻著生態密碼的沃土上,秦嶺山脈以雄渾之姿橫貫南北,構筑起至關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以磅礴之勢灌溉著兩岸的豐饒田地。立足三秦大地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陜西省審計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心懷敬畏之心,深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領域,用腳步丈量秦嶺的生態坐標,以數據解碼黃河的生態奧秘。
這份“守護”答卷,既寫滿了審計人的赤子丹心,更沉淀為一串串閃光的榮耀——他們組織開展的審計項目多次獲得陜西省審計機關優秀審計項目表彰,2人次被授予陜西省“優秀秦嶺生態衛士”。今年初,他們被表彰為“全國審計機關先進集體”。
實干奠基,彰顯審計作為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為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陜西省審計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找準改革發展與審計監督的結合點,立足經濟監督定位,推動生態本底保護和生態價值轉換協同增效部署改革,完善秦嶺區域、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保護體系,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對于這支長期奮戰在資源環境審計一線的團隊而言,“想在前、干在先”這一理念早已成為他們的行動準則。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堅持將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第一要務,扎實推進研究型審計,深入研究和把握政策、決策部署的出臺背景、戰略意圖,從改革大局出發思考謀劃改進創新,推動解決審計中發現的問題。
2024年,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中,他們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聚焦系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深化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綜合整治等方面,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體制機制制度完善,尤其突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題,正確把握“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系,既算“經濟賬”,更算“生態賬”,以高質量審計成效推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確保流域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審計中,他們牢固樹立和踐行研究型審計理念,聚焦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問題,精心做好“人水關系”的大文章,通過編制審計業務操作指引、實地查看走訪、開展大數據分析,充分利用審計六要素分析法提高審計發現問題質量。同時,加大對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運用力度,打破傳統審計條件和環境的限制,為更好揭示宏觀層面問題和實現“精準打擊”奠定基礎。
“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與揭示問題‘上半篇文章’同樣重要,必須一體推進?!彼麄冋驹邳h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分析問題,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在充分揭露資源環境領域體制性障礙和潛在風險的基礎上,以改革的思維和角度提出審計建議,確保情況反映準、原因分析透、問題揭示深、意見建議實。
五年來,在廳黨組的領導下,他們以全面推進政治、研究、效能和清廉等“四個機關”建設為目標,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監督與服務并重,共組織開展各類審計項目28個,報送相關審計信息并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14次,向省紀委監委移送問題線索4件。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黨支部赴漢中何挺穎烈士故居開展黨建活動
創新為翼,提升審計質效
“‘創新’不是‘選做題’,而是‘必答題’,早一天突破新技術的應用問題,就早一天掌握決勝的主動權?!边@是陜西省審計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的工作信條。
近年來,面對日益復雜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他們秉持創新為先,以破題之姿砥礪前行,以系統性思維在資源環境領域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
工作中,他們緊扣審計專司經濟監督的定位,以“政治”“政策”貫徹落實為主軸,以“項目”“資金”為抓手,圍繞“政治—政策—項目—資金”雙向推進。他們創新構建數據分析模型,探索運用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加大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監督力度。
2023年,陜西省審計廳組織開展某縣(區)礦權退出情況審計,由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具體實施。
他們通過審前調研發現,該縣(區)礦權退出情況異常復雜。一方面,該縣(區)礦產資源豐富,礦權退出涉及多個礦山和企業,利益關聯方錯綜復雜;另一方面,礦權退出過程中存在諸多歷史遺留問題。這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
為了突破這些難點,他們采取“解剖麻雀”方式快速找準切入點,通過整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地面傳感器等多種數據源,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家具有代表性的礦山企業進行現場核查。
審計中,他們通過走訪村民、詢問礦企員工、查閱相關賬目等方式,獲取相關證據,并舉一反三,擴大審計成果。
針對礦權退出補償和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項目等特定事項,他們堅持把推進研究型審計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審計經驗與理念互通、深度與速度匹配、審計資源多維度組合,增強了對復雜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他們堅持透過問題表象看本質,從權力運行和責任落實入手,按照“分步推進、先易后難、集中攻堅、借力借勢”的方法,跟著問題走、盯著問題查,以過硬的審計成果,為筑牢陜西生態安全防線添磚加瓦。

審計人員在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審計中開展實地踏勘
薪火相繼,守護綠水青山
從山巔到谷底,從城市到鄉村,都留下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審計干部深入開展調查的堅實足跡。
他們賡續著老一輩審計人披荊斬棘、開拓新局的膽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連續多年奮戰資源環境審計一線,踐行守護綠水青山的承諾,把提升審計質效貫穿審計目標確定、工作質量把握、階段任務推進、預期成果實現等環節,切實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推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重要指示精神,他們將古樹名木保護情況作為重中之重,于2024年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
審計中,他們秉持“聚焦重點、深入研究、發現問題、促進整改”的工作思路,重點關注保護成效,持續優化和創新保護機制,統籌全面保護與分類施策的統一,從管理主體責任落實、日常養護、專業保護等情況入手,通過揭示問題、防范風險、促進整改,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審計助力。
“研究資料固然重要,但要干好審計,一定要去現場?!边@是老審計人傳承的“現場經”。他們懷著對生態文明的敬畏之心,克服秦嶺復雜的地形和惡劣的天氣條件,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用實際行動守護“有生命的文物”。
而今,面對新情況新任務,青年審計干部接過這份精神火炬,將傳統審計方法與現代科技結合:他們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充分利用無人機,結合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等,深入現場查看,并繞樹環飛科學完整地記錄各項數據,為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審計中,大家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最終摸清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短板弱項,通過揭示典型問題,推動問題整改落實。
在亞洲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舉辦的專題在線培訓上,陜西省審計廳從古樹名木承載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生態價值等視角分享古樹名木保護審計實踐,展現了中國審計人的風采。
在新征程上,陜西省審計廳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處將繼續牢記初心使命,厚植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情懷,發揚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投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為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陜西貢獻力量。
文字:張鋒?李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