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受學會領導委托,和大家做一個學術交流,供大家未來工作中參考。
這些年的科研工作,應當說是成績斐然。這些年審計科研工作一直圍繞“二十字”工作方針,服務大局,路子是正確的。我們結合現實的審計工作,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啟動了審計發展戰略研究,啟動了很多的專題調查,召開了很多研討會。所研究的這些問題都是現在審計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始終堅持為審計實踐、為審計一線服務,為審計署黨組的決策服務,成效明顯。但是,我們仍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審計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還不少,有些也是老問題。我的這次交流不講取得的成績,主要講審計理論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請大家采取一種包容的、科學的態度。
我今天主要從研究的方式、方法來講一下審計理論研究這個問題。請大家注意一下我的發言的副標題:堅持審計實踐,注重研究方法。這可能是目前審計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多年來雖然也在逐漸克服,但是應該說至今還沒有徹底解決。
一、理論和實踐
理論是從實踐活動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系統性結論。理論由概念、原理(定律)、從原理(定律)推理而得到的系統性結論構成。這些結論性的東西可能會應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去?;A理論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從基本原理(定律)推理而得到的系統性結論構成。
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企圖解決,而又一直沒有最終解決,但是還是有所進步的一個話題。
(一)理論必須來源于實踐,實踐活動是理論的唯一源頭。
現在科研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書本知識。書本知識很重要,其中的理論也來自于實踐。但是,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是具有時間特征的,這一點很重要,過去,我們對此有所疏忽。過去的實踐并不代表今天的實踐。實踐活動是發展的、變化的。這是一個常態。因此,書本知識只能作為研究的基礎和參考,不能取代現實的實踐活動。
目前審計理論研究的缺陷之一:研究的起點與現實的實踐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現在的研究結果是書本多,間接知識多,已知概念多,邏輯過程多。這是目前我們的科研存在的一個通病。這里講的“多”,意思是由于實踐少,直接知識少,概念創新少,思維的客觀性不夠,所以總是在主觀上推演,這種過程比較多。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們研究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都是一些主觀的推導。比如,我們提倡開展專項審計調查,但實際上還是延續著以前的審計思路,整個審計過程直到最后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是沒有區別的。從編制方案、發審計通知書,到最后的審計報告,專項審計調查的方式思路仍然延續著以前的概念。這說明,專項審計調查和審計的概念就沒搞清楚,也就沒有一系列的推理。所以,首先應該研究專項審計調查和審計在概念上究竟是不是一樣,是一個事物還是兩個事物。這是有缺陷的,是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
實踐是發展變化的,理論是需要創新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在理論的前沿。換句話說,要想保持在理論前沿,對高校來說,就必須關注當今的實踐,別無它路。必須深入現在的實踐活動,從現實的實踐出發。
目前審計理論研究的缺陷之二:研究還沒有真正跟上實踐的發展步伐?,F在的實踐是非常豐富的,發展變化也是非??斓?,但是我們的理論研究是滯后的,沒有跟上這個步伐,或者說是沒有完全跟上。這有很多實例可以證明。
比如,財政收支審計,過去重點是收支,然后轉到支出,收入不作為重點,支出成為了重點,這是符合世界政府審計潮流的。我們工作的重點就要看“支”得怎么樣,看“支”的結果怎么樣?,F在,我們對審計實踐中的這種變化有反映,但反映還不充分。人們朦朧地意識到,這種變化要求審計主體結構和知識結構要做出相應的反應,因為審計重點變化了,但反應顯然不夠,以致于政策制定和措施安排,缺少理論的支撐,這是理論研究不足的一種結果。
再比如,過去審計教學的內容都是基于傳統管理方式提出的。由于信息技術的成熟和引入,我們的審計實踐已經突破了傳統管理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審計人員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審計科研未能對其提供理性的指導,審計人員只對傳統的審計方法輕車熟路,但是在信息化環境下束手無策?,F在實踐中提出了這種要求,但上升到理論的速度遲緩。這個工作現在有人在做,但做得相當不夠?,F在科學、完整、系列化的信息化審計方法或者計算機審計方法幾乎還是空白。審計署每年征集計算機審計專家經驗已經有數百條,但是零碎的經驗很多,
|